2008年10月29日,当三峡工程的最后一台机组发电已经成功试运行72小时之际,三峡水库蓄水也首次达到163米的高程。与此同时,由1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、著名水电开发公司、流域管理机构、科研院所、以及相关国际NGO组织机构等的代表参加的“三峡工程与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”研讨会,也已经胜利结束。与会代表通过参观、考察、交流和探讨,一致认为三峡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,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中国人民多年“三峡出平湖,当惊世界瞩”的幻想,已经完全实现。
兴建三峡工程,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。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国梦,从中国民主的先驱孙中山开始,中国人就盼望着“三峡出平湖,当惊世界瞩”的到来。然而,这条道路却并不平坦。旧中国的战乱,只能让中国的三峡工程停留在梦里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受到经济和技术能力的局限,三峡工程也只能停留在无休止的论证、规划和争论之中。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加强之后,三峡工程的建设,才真正有可能变成现实。
1992年4月3日,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《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》。从此,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。1994年12月14日,三峡工程正式开工;1997年11月 8日大江截流;2003年6月1日三峡大坝下闸蓄水;随后7月10日第一台机组发电;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部建成封顶;2008年10月27日,三峡大坝最后一台机组发电,整个三峡工程提前一年建成。
三峡的建设的初期,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泥沙和移民。曾经有不少国外机构预言120万移民的三峡工程不可能最后的建成。然而,当2003年三峡工程按期发电之后,让全世界都感到振奋和惊喜。随后,联合国有关机构便建议在中国召开一次全球的《水电与可持续发展会议》,希望三峡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进行水电开发的典范,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难题。关于泥沙淤积,日前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说,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,三峡入库泥沙9.6亿吨,出库泥沙3.1亿吨,淤积6.5亿吨,平均年淤积1.3亿吨,明显小于初步设计预测的每年3.6亿吨。事实证明,争论多年的三峡泥沙问题已经得到了结论,三峡建设者们,已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难题。
三峡水电站投入运行后,社会上又曾经对三峡蓄水产生的水质和地质问题产生过疑虑。2007年4月,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上,一份由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参与编写的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》中披露的长江水质问题,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切担心和广泛关注。为此WWF曾经多次把长江,称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河流。然而,事实胜于雄辩。胸有成竹的三峡建设者特地邀请WWF也作为“三峡工程与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”会议的主办方之一,通过现场的实地考察、观测,很多来自WWF的专家,也都看到三峡工程建成之后,大大促进了库区的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,因此,长江的水质已经得到明显的好转。长江非但不是什么最濒危的河流,而且还是我国目前七大流域中水质最好的河流。
去年9月,《华尔街日报》的一篇文章,再次引发了各界对三峡库区地质问题的担忧。不可否认三峡库区确实还存在着较多的地质问题,尤其是在水库蓄水的初期难以避免产生崩岸、滑坡的现象。然而,写文章的外国记者们似乎根本就不了解,在没有修建三峡工程之前的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又多么严重。鬼斧神工的地质运动在川东鄂西造就了雄奇险峻的三峡风光,同时也孕育着严重的地质灾害。从湖北巴东至重庆奉节,地质构造极为复杂,被地质学家命名为“巴东破碎带”。三峡库区自古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,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量大面广。1982年以来,库区两岸发生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近百处,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。1982年7月17日云阳县城东鸡扒子大滑坡,面积达0.77平方公里,1500万方土石坠入长江,1700间房屋毁于一旦;1985年6月12日秭归县新滩大滑坡,新滩这个千年古镇顷刻滑入长江,激起江中巨浪达39米,上下游各110公里江段的96条船被倾覆,至今令人心有余悸。仅在三峡工程施工前,就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、滑坡体近二千五百处。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中,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,需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。此外,移民新城镇迁建及公路等专业设施复建过程中,至少有高切坡上千处,很多高切坡稳定性较差,需要实施工程治理。这些地质灾害问题都已经在我们的三峡工程建设中,逐步得到解决。
目前,三峡水库即将蓄水到最高水位,新库岸的地质稳定性将要再接受一次新的检验,在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发生率很有可能会增加。尽管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对三峡库区的地质滑坡体已经进行了必要的监测和处理。然而,我们必须承认,就目前我们人类的水平而言,人类还不能通过工程措施根本消除各种地质灾害。我们目前建设三峡的所能做到的,仅仅是通过我们的工程措施和监测手段,让长江建三峡地区严重的地质灾害,得到一定的控制和减轻。经过对比以往三峡建设前后12年的地质灾害统计数据,说明工程建设后对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和严格监测,地质灾害的发生的频率和规模已经较工程建设前,大大的降低了。当然,对于水库蓄水期的地质灾害集中释放,我们也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。
回首往事,三峡工程从孕育、出生到成长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、太多太多的曲折,太多太多的非议。然而,从今天起我们已经建成的三峡工程将在防洪、航运、发电和生态保护方面,全面发挥出巨大的效益。在今后的世界上,它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,将有资格挑战世界上任何一座煤矿、任何一座油田。此时此刻我们可以骄傲的说,三峡水电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、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和集多项世界之最于一身的惠民富民工程,完全无愧于“当惊世界瞩”的称谓。